互联网心理咨询,真的靠谱吗?
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科研团队发布的《2022年国民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国民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0.6%,焦虑风险检出率为15.8%。继续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和规范性成为重要议题。互联网心理咨询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逐渐走入大众视线。然而互联网心理咨询仿佛“黑箱”,一头牵着急等帮助的患者,一头牵着良莠不齐的咨询师。我们到底需要何种咨询服务?
“速成”的心理咨询师,“变低”的行业门槛
近日,有网友爆料称其报名心理咨询师培训项目所在机构跑路,涉及到万余名学员,被骗金额合计高达5000多万元。该网友提供的聊天截图中,某“班主任老师”称“给没时间复习的同学提供考前押题,无需复习可直接参加考试,一次性通过考试,费用2980。”只需2000余元,便可任选“心理督导师”“心理催眠师”“婚姻情感咨询师(高级)”“心理危机干预师”“心理健康治疗师”等各类证书。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证书含金量极高”“为你的长久发展上份保险”当记者搜索“心理咨询师考试”时,五花八门的培训机构广告出现在了眼前。某咨询顾问向者介绍,“2017年后,国家取消了心理咨询师三级、二级考试,现在可以报考的就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心理咨询师考试,这个考试要求学生必修192个学时,并且只能通过机构报名,所以想考证就需要在机构上课。”
顾问介绍,该机构学员报考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心理咨询师考试的通过率在90%以上,就算是上班族,抽点日常时间学习、经过考前集训后,一般都能一次性通过考试。“证考出来后,上平台做兼职、经验成熟后自己开工作室都可以。”
入行或转行进入心理咨询行业,果真如培训机构顾问描述的这么容易吗?记者在招聘软件上联络了几家国内规模最大的互联网心理咨询平台,发现“心理咨询师”岗位的从业要求远远不止一张证书。“教育学、应用心理学等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获得国家劳动部三级心理及以上咨询职业技能资格认证,个案时长不低于1000小时,受训时长不低于150小时……”对于考证后无法从业的窘境,培训机构顾问告诉记者,“除了一些规范的专业心理平台,还有一些小众的、情感类的平台,可以先在上面进行兼职,积累经验,这一行就是做得时间越久越吃香。”
确实如顾问所说,在一些小众平台想要入驻成为咨询师门槛并不高,记者随机下载多款app梳理发现,甚至有平台将证书资质和“行业成熟机构或平台的长程制培系统培养学员”等条件并列,至少满足其中一项资格即可成功入驻。
“一个证书并不能代表一个人具备临床的胜任力,也不代表他能够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需要经过长时间、系统性的学习和训练,基础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心理评估……掌握各类理论知识还不够,还要在专业督导下进行临床实践,才能具备对患者进行干预的能力。“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还要接受严格的伦理培训,这和其专业能力同等重要,而这些在培训机构和互联网平台上,都很难得到保障。”
线上咨询,让担心隐私的人更放心
选择线上心理咨询的人,往往是出于“不好意思”或是“病急乱投医”。李女士就属于这种情况,在儿子青春期到来之前,她对于心理咨询的认知还停留在“找人聊聊天”。去年,她刚读高中的儿子开始厌学、自残,不得已休学。李女士和丈夫面临巨大的情绪崩溃,但又不愿意前往医院,情急之下她和丈夫在网络上搜索解决办法,在一家号称专门解决家庭亲子关系的线上心理咨询机构报了名,花了近1万余元。报名后,机构向李女士发来几堂心理疏导、亲子关系的课程,并向李女士提供24小时随时接听电话的服务。半年后,李女士并未好转,最终选择前往医院,确诊为焦虑症。
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例,不少商业心理公司抓住大众这一“痛点”推出了轻量化心理服务。记者下载了一家以“倾诉”为主打的app,登录后对话框中自动弹出来自5名“倾听师”的10余条招呼信息。他们以语音、文字形式为用户提供的“聊愈 ”服务,收费标准不一,语音每15分钟5-10元不等,文字每30分钟约10元。在“心理咨询”模块下,语音的费用则上升为每15分钟100元,文字每半小时100-600元不等。在每位咨询师的主页中,也能看到如“不顾及别人感受,口吻居高临下”“只会奉承”“说完心里很舒服”等各类褒贬不一的用户评价。
“许多来访者出于隐私方面的考量,倾向于选择线上咨询。”南京脑科医院非药物治疗中心心理治疗师范丹慧说,但事实上,如果是正规的线上咨询,也需要来访者实名,以防当出现危机状况时可以找到该患者及时救助。受线上环境限制,互联网心理咨询对咨询师的要求更高,面对的挑战更大。不同于线下心理咨询,咨询师或机构会准备好适合的、安全的空间,互联网心理咨询则需要来访者自己准备合适的空间,同时还需要咨询师需要具备很高的敏感性和评估能力,“最重要的是咨询师要能判断出患者是否适合进行线上咨询,如果不适合,咨询师要能提供一些专业的建议和转接服务,帮助患者到线下或者是精神科就诊。如果患者的情况很严重,线上该如何及时干预也对咨询师和平台提出更高要求。”
在社交媒体上,也不乏有人打着“xx心理工作室”的名义接单心理咨询,点开其主页,除了“低价咨询”和一些“用户反馈”的帖子外,看不到该“咨询师”的任何从业执照、资质证明。
刘女士近日饱受情感困扰,于是她在某社交媒体联系到了一位线上心理咨询师,收费50元1小时。该咨询师在询问过刘女士的成长经历及情感经历后,要求刘女士填写一张在线量表,随后通过文字及语音的形式对刘女士展开了心理咨询。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后,刘女士觉得“并没有效果,甚至情况加重了。”
范丹慧提醒,心理咨询师没有诊断的权利,线上所有不管什么样的量表,都只是一个评估的参考,诊断是要靠精神科医生进行问诊、观察等等一系列专业检查。
“线上”还是“线下”?何种咨询更靠谱
《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2020年工作任务及增设试点的通知》《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关于加强和完善精神专科医疗服务一键的通知》……近年来,政策端频频发文,覆盖了心理卫生服务的意见指导、具体落地和后期的持续推广,指出要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热线服务、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及精神科治疗等衔接合作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服务模式。
不可否认,互联网平台类企业让心理服务更便捷、可及性更高。数字化心理线上诊疗模式除了可以带来以上互联网属性赋予的便捷外,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患者问诊、医生接诊和开具处方、患者药物购买等环节也提供了诸多数字化服务以提升线上就诊效率和准确性。互联网就诊让用药患者的长期复诊变得容易,免去患者来回医院和提前预约、请假的奔波。但针对互联网心理咨询的监管,还相对空白,咨询师和来访者都难得到充分的保障。
“就医院而言,精神科医生数量少之又少,满足日常的心理诊疗需求都分身乏术,更难满足广大来访者日常的心理咨询服务。”范丹慧说。
至于如何选择靠谱的线上咨询,她建议,来访者在选择的时候,要看咨询师是否是心理学专业背景,接受过相应的训练,拥有一定的临床经验,以及是否有注册心理师的资质,如果都具备,那可以去尝试。“合适的心理咨询师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有点类似于‘面试’,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后看看自己的感受有没有好转,这是一次双向选择的过程。”除此之外,她建议消费者关注咨询师的伦理能力,比如咨询师能不能明白并理解来访者遇到的问题,并由能力跟来访者进行很好地讨论,让来访者感觉到自己是在跟一个很专业的、伦理意识很强的治疗师或咨询师在工作。
随着互联网医院的逐步成熟,范丹慧也对未来互联网心理诊疗有着美好的期许,“现在大家都在去探索这个模式,怎样在更专业、更有伦理地监管下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促进行业更健康地发展,是一个值得去探索的领域。”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蒋明睿 杨易臻 实习生 赵晶
上观号作者:交汇点
关键词: